河套历史 首页> 河套文化> 河套历史>正文

古代屠申泽的消失与当代乌梁素海的保护

 中国古代秦汉时期,在北方阴山脚下的河套地区曾经有一处东西长约50公里的著名湖泊“屠申泽”,由于人类活动中的不当耕垦、放牧、战乱破坏以及与之相邻北部阴山森林樵采而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等因素,曾经辉煌一时的“屠申泽”已消失湮废。如今,在阴山脚下黄河岸边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乌梁素海”正在苦苦挣扎。

  一、黄河北河与古代屠申泽之消失

  黄河古称河水,据《水经注》记载,河水入套,南北分流,史称“南河”、“北河”,自战国秦汉直到清初以来,南河是支流(即现今之河道),由今磴口县哈腾套海林场以北一带的黄河分流出后,向东流去。北河是主流,与南河分开后,流经现磴口县、杭锦后旗至狼山前,然后折向东流,并沿狼山流经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出西山嘴与南河汇流。北河流经河套西部时,河水溢出,曾于山前形成一处大泊,即屠申泽。《水经注》云:“河水又北曲而为南河出焉。河水又迤西溢出寙浑县故城东,……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一百二十里(引杨宽《中国历代尺度考》:1汉里等于414米,按此折算,屠申泽东西“百二十里”合今约50公里),故《地理志》:‘屠申泽在县东,即是泽也’,阚骃谓之寙浑泽矣”(阚骃为北魏前期的地理学家、经学家。字玄阴,敦煌(今属甘肃)人)。可见,当时的屠申泽在河套地区是何等的壮观。

  南河与北河之间的这一地带,一般称之为河套或后套地区。古代河套依山带水、气候适宜,沃野千里,曾是鸡犬相闻,阡陌纵横的汉代垦区。秦汉时,狼山林木葱葱、满山翠绿,山前河水滔滔、沃野千里。到清代,北河河道渐行淤塞,流量逐渐减少,终至道光年间消失,屠申泽由于补给的水源减少、断流导致屠申泽的慢慢消失。究其原因,人类对周边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北河与屠申泽消失的主要因素。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于阴山南麓修筑长城,使阴山茂密的原始森林首次遭到破坏。两汉时期,为抵御匈奴,汉王朝在阴山南北修城筑塞、屯垦戍边,出于军事、生产及生活需要,大规模垦荒和砍伐阴山森林,时间长达二百余年,使这一带的大片草原和阴山林木再次遭受破坏,而且其开发垦区一但被放弃(如东汉后期,因战乱,这里“郡县并废”,边民逃散,垦区被迫放弃),耕地全部荒芜,大片土地由于缺乏植被覆盖而裸露在外,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地表土被吹裂,沉沙泛起,久而久之形成土壤沙化。北魏时,阴山森林时也曾被采伐,如《魏书•世祖太武帝本记》云“乃迁就阴山伐木,大造工具。”唐朝为防御突厥,也仿照秦汉在阴山河套屯垦戍边,同样在这一带砍伐森林、放火烧荒、开垦土地,促使阴山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大片草原即原生植被已在大规模的垦殖中遭到破坏,山南草原迅速沙化。金代汪古部戍守阴山及垦殖山南期间,也将大片草原和森林破坏。蒙古崛起后,连年征伐西夏、金、宋等,北方烽火连天、战乱不止、居民逃散,使阴山以南的大片土地荒芜,沙化进一步扩大。明代,军队不断出塞烧荒,又使阴山林木和大片草原受到破坏,生态更加恶化。如明人所说:“昔之河套,一寸一金;今之河套,黄沙漠漠。”到清代,包括狼山在内的整个阴山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曾是林木繁茂、百兽出没的阴山,变成光山秃岭。随着阴山森林植被的消失和原生态植被的破坏,加剧了山洪爆发和水土流失,并在山前形成大量山洪淤积,北河在山洪淤积和流沙阻塞下水量不断减小致淤塞造成其于清道光中叶断流,屠申泽由于失去水源的补给也随之消失,遗址上仅遗留下依靠降雨存在的大大小小众多湖泊。

  二、乌梁素海的形成

  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它的形成是由于新生代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使阴山山脉持续上升,河套平原相对下陷,北河于现乌梁素海处受阻,不能继续东去而转向南流,于今乌拉特前旗西山嘴附近流入南河,形成了一段南北走向的弧形河道,这一段南北走向的河道即是乌梁素海的前身。大约在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北河断流,在乌拉山西部的旧河道处,尚留有两处积水洼地,即现今乌梁素海湖区较深的“大巴尔洞”和“海壕”,成为2平方公里的河迹湖。从1930年到1938年直至以后的几年,河套地区的八大干渠直接由黄河开口引水灌溉农田,由于没有控制水量的控制闸设施,黄河长年不断从各条干渠向下游流淌,所有余水全部退入现乌梁素海。1934年至1938年的几年中黄河水位暴涨,各渠道水量猛增,乌加河退水渠末稍一带的寺公中、田公中两村庄处决口,先后将湖区周围十几个村庄和所有农田、牧场全部淹没。形成其水域北至北达台路(即国防公路);南至坝头;东至坝湾;西至哈惠桥、黑坝。南北长达60公里,东西宽达25公里的水域范围。建国后,国家建设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控制了输水量较大的渠道并疏通乌梁素海向黄河的排水渠道,在湖区建堤筑坝,有效地控制了水域面积。60年代,水域面积平均在400平方公里左右;70年代,由于围湖造田,缩小了湖区面积至227平方公里左右;1977年11月,湖水持续涨高,在西北岸围湖坝堤决口,湖区面积又扩展了46平方公里成为293平方公里(南北长35~40公里,东西宽5~10公里)并一直保持在现在。其间,从1975年开始,为了降低河套灌区水位,解决大面积的农田盐渍化难题,结束河套灌区有灌无排历史,当时巴彦淖尔盟动员全盟群众大挖排水沟渠,修通了全长509公里的12条大排干。其中有6条大排干的汇水通过总排干泄入乌梁素海,再通过乌梁素海退入黄河。从此,总排干打破了乌梁素海接纳自然补水的历史格局,总排干成为乌梁素海一条人工主干输水渠道。

  三、保护乌梁素海刻不容缓

  1、乌梁素海特殊地理位置及生态地位的重要性

  现今乌梁素海做为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环保多功能性的大型草型湖泊,地球同纬度最大的湿地,世界八大候鸟通道之一,黄河流域最大的岸边湖泊,全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誉。每年从开春到封冻都有数百万只候鸟来此栖息和繁衍,成为全球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中为数不多的鸟类迁徙地和繁殖地,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其中有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玉带海雕等五种鸟,被誉为“游禽之王”的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疣鼻天鹅是乌梁素海苇荡中的精灵。同时,乌梁素海地处我国四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土默川平原的中部,是良好生态绿洲和防止沙漠扩展的天然屏障,对于抵御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调节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气候,特别是呼包和京津冀气候、保持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生植物资源、渔业资源、鸟类资源、保障黄河水系安全有效减轻黄河和巴彦淖尔市的防洪防汛压力、促进工农业生产和稳定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令人堪忧的乌梁素海现状

  近年来,由于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各级对乌梁素海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不够,加之受过去体制制约,保护乌梁素海水生态环境的责权利不够明确,治理乌梁素海的思路不尽科学,运行机制难以协调,投入少,缺乏统一的建设规划,致使乌梁素海的生态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乌梁素海水体为劣五类水质,氨氮、总氮、总磷、COD、BOD5和氟化物均超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COD、BOD5、氟化物超过地表水五类水水质标准,PH值由50年代的平均7.9上升到现在的9.0左右,加之湖泊蒸腾和湖内沉水植物的腐烂充塞,湖底每年以6-9mm的速度上升,湖水浓缩、水质变差、黄苔时有爆发,渔业种类锐减,鸟类种群、数量也相应减少,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湖区鱼类种群数量呈现减少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多种减少到现在的12种,鸟类因水体变质极易出现疫病,栖息繁衍受到极大影响,如不尽快治理,必将导致珍稀鸟类、鱼类的灭绝。据专家预测,如不加快抢救治理,乌梁素海将在30—50年内成为沼泽地,丧失湖泊、水库、湿地的全部生态功能,从而引发该地区因失去涵养水源而加速荒漠化,形成新的沙尘暴发源地,对当地的民族团结乃至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形成新的威胁。近年来与乌梁素海相关的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 2004年,发生了6.26瞬间污染黄河水体事件,导致下游包头市的城镇用水受到很大影响; 2007年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对巴彦淖尔市实行流域限批; 2008年,乌梁素海又爆发大面积“黄苔”。频频来袭的水污染事件,给巴彦淖尔市敲响了环保警钟。

  造成乌梁素海的水污染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面源污染,由于河套灌区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近20年来,每年农药用量为1500吨左右,化肥施用量达55万吨,大部分都随灌溉水进入地下或直接排入排水沟道,最终全部汇入乌梁素海,加速了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的进程;二是点源污染,随着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带来的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每年进入乌梁素海的工业及生活污水多达3300多万吨,过去全市7个县级城镇仅临河区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其余城镇的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即行排放,最后全部进入乌梁素海,大大超过湖泊的承载自净能力。

  3、治理乌梁素海已在行动

  鉴于乌梁素海的重要性和治理的紧迫性,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围绕乌梁素海保护治理的总体规划,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对以乌梁素海为核心的全市水环境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其中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综合整治项目已列入《国家大江大河水污染治理规划》,估算投资11.94亿元,目前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开始进入核准程序。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巴彦淖尔市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即在总排干沿线的工业园区新建污水处理厂及再生水回用工程、在乌梁素海构建人工湿地、生物过渡带、开挖网格水道等工程),估算静态投资21.25亿元,一期项目已完成项目鉴别、准备工作,现正在进行项目预评估程序;利用德国促进银行贷款建设临河第二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也是巴彦淖尔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总投资6.23亿元,现已完成国内报批、核准程序进入了与德促银行的项目正式评估程序。河套灌区农田退水污染治理试验示范项目已列入国家“水专项”项目之中(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有望解决面源污染的问题。以上的项目如果仅仅靠巴彦淖尔市委*、河套水务集团公司的努力,无论从国家*策支持、资金筹措及偿还、技术援助等方面,对于彻底拯救乌梁素海和周边环境改善还有相当的困难。因此,需要国家、自治区在*策、资金、技术方面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4、保护乌梁素海曙光在前

  2009年3月至4月,在巴彦淖尔市*和自治区人民*的努力下,乌梁素海列入中国工程院国家重大咨询项目《我国重点湖库富营养化控制及其流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项目实施方案》中,项目由中国工程院刘鸿亮院士主持,三位院士参加,目前项目已经正式启动。中国环科院与瑞典、挪威合作开展的乌梁素海治理研究成果即将投入运用,将为乌梁素海水生态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项目实施的技术支持。2009年8月,以全国*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刘志峰为组长,全国*协常委王光谦、委员李铁军为副组长的“乌梁素海湿地保护与发展专题调研组”赴乌梁素海进行实地考察和专题调研,并组织专家和委员进行了多次较为系统的论证。调研组在2009年12月提出了《关于将乌梁素海湿地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的专题报告,并呈报*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题报告》向*提出8条具体建议,建议*紧紧把握扩大内需和加大民族地区工作力度的历史性机遇,及时把乌梁素海湿地保护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予以实施。2010年1月上旬,全国*协贾庆林*、国务院李克强副总理分别对《专题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批示请国家发改委牵头,协调有关部委进行专题研究,并将报告批转22个相关部委。2010年3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协*贾庆林所作的报告中将乌梁素海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列为重点调研项目,把乌梁素海湿地的保护与发展放在积极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这必将对加强巴彦淖尔的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构建生态文明的巴彦淖尔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让世代居住在此的各民族人民看到了彻底治理乌梁素海的希望。

  2010年3月22日是第十八届“世界水日”, 3月22-28日是第二十三届“中国水周”,“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惠泽民生、保障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开发利用水资源永恒的主题。2009年入秋至今,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这与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会没有关系。历史时期以及建国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史实以及由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造成的种种恶果,给国家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与危害,这一例例的鲜活的事实一再昭示我们,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是我们国家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一项任务。

  试想,假如古代的屠申泽没有消失,假如当代的乌梁素海清澈荡漾,如今的中国北方阴山脚下的巴彦淖尔地区是何等壮观的“鱼米水乡”景象!

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版权所有           蒙公网安备 15082602000126号 ■ 蒙ICP备12001901号 ■ 蒙ICP备19002596号-1■ 蒙ICP备19002596号-2 河套酒业全国客服热线:400-0832-999
链接ee∪ss新直达入口18dizhi91la@gmail.com链接永久免费精品视频网站链接链接链接